24小时不间断安全、稳定供水,让农村居民心里“甜滋滋”;越来越多的充电桩布点,大大缓解新能源汽车用户“充电焦虑”……民之所需,政之所向。近年来,我市聚焦城乡居民所需所急所盼,扎实推进农村供水保障工程和新能源汽车充换电基础设施建设,不断提升群众的获得感、幸福感、安全感。
拧开水龙头,清澈的自来水“哗哗”流出,即开即用——这是如今青阳县酉华镇村民习以为常的生活场景。曾经,这里的自来水厂因私人经营导致水质不稳定,洪水期浑浊、高峰期断水,一度让村民们苦不堪言。“以前,水龙头开了水要放一阵子,等浑水变清水再开始接用,遇上用水高峰期真是急死人。”酉华镇朝华村村民方成告诉记者,为此,一些村民干脆改用井水,自来水成了摆设。
2020年,酉华镇政府收购原水厂,注册成立青阳县宾阴供水有限公司,投资新建日供水量3000吨的水厂,并引进标准水处理工艺、水质在线年,新建水厂开始供水,水质符合国家安全饮水标准,能满足全镇7个行政村和1个工业园区用水需求。”宾阴供水有限公司法定代表人项勇说。2023年,该公司荣获安徽省农村供水标准化管理供水单位。
受地形地貌限制,加之农村供水工程建设时间较早,我市部分水厂供水能力、配水管道管径等不能满足高峰期用水需求,一些村庄还未实现24小时稳定供水。
农村供水事关农民群众切身利益。近年来,我市采取“建大、并中、减小”方式,因地制宜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、区域供水规模化、小型供水工程标准化建设,加快完善农村供水保障体系,分年度解决供水不稳定问题,不断提高供水服务水平。
截至2024年底,我市共建成593处农村集中供水工程。其中,规模水厂37处,城市管网延伸工程21处,规模以下集中供水工程535处,已解决197个自然村3.36万人不稳定供水问题,全市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99.2%。与此同时,为确保水质稳定达标,我市对规模水厂、城市管网延伸工程水质月检实现全覆盖。
石台县横渡镇1400余户村民终于摆脱用水“烦恼”,用上了24小时稳定供水;贵池区唐田镇辖区内7个村供水管网连上临江水务公司水厂,干旱年份供水不足问题得到解决……随着我市农村供水加快向城乡一体化、规模化步伐迈进,无数供水管道如毛细血管般延伸至乡村每个角落,农村供水成功实现了从“有水喝”到“喝好水”的跨越。
今年1月1日,《池州市农村供水条例》正式施行,我市农村供水规划建设、运行管护、水质监测等各项工作有了法治保障。“我市将持续优化农村供水总体格局,加快推进农村供水县域统管,不断提升群众用水满意度。预计到2025年底,全市农村自来水普及率提升至99.7%,规模化供水工程覆盖农村人口比例达到86%,全面实现农村24小时稳定供水。”市水利局村镇供水处副主任朱启鹏表示。
农村居民用水不再发愁的同时,随着我市加速布局充电桩,新能源汽车用户面临的烦心事——“充电难”也正逐步得到解决。
“这里快充慢充设备齐全,刚好利用办事的时间快速补个电,就不担心车子亏电问题了。现在市区充电桩分布广泛,作为新能源汽车车主,日常充电方便多了。”4月8日上午,来市政务服务中心办事的市民汪贻麟告诉记者。
据了解,市政务服务中心充电站于2023年底建成投入使用,去年又根据群众需求进行了扩建,现有5台120KW双枪快充和1台14KW双枪慢充,可同时满足12辆新能源汽车充电。“政务服务中心人流量大,所以这里以快充桩为主。目前,我们在全市已建有52个站点,约290根充电桩,主要分布在小区、学校、旅游景区景点、机关单位等场所。”池州市绿色能源发展有限公司充电桩运营部负责人潘伟介绍。
近年来,在促消费政策强劲推动下,新能源汽车凭借其环保、经济等优势,受到越来越多市民青睐。省公安厅统计数据显示,截至2024年底,池州市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31948辆,其中私家车14612辆。
为更好满足群众不同场景充电需求,我市按照“因地制宜、快慢互济、经济合理、适度超前、规范统一”的原则,制发实施相关配套布点规划,强化政策引导,简化审批流程,重点布局居住区、公共区、农村地区等7类区域,一体推进市、县、乡镇三级充换电基础设施建设。
铺设电缆、工井砌筑……连日来,东至县城区多处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建设如火如荼地进行。“以前开新能源汽车出门,最担心的就是找不到充电桩。现在看到到处都在建,相信以后充电会方便不少。”东至居民余勇胜期待道。
为满足日益增长的新能源汽车充电需求,东至县投资1.78亿元实施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基础设施建设项目。项目分两期建设,其中一期新建3条主供电线个充电桩及配套设施。“目前,一期工程进入收尾阶段,预计5月中旬全部完工。二期项目也在稳步推进,今年计划完成400个充电桩,届时可基本满足我县居民充电需求。”东至县城市管理局市政公用管理所所长郑桂林介绍。
截至今年一季度,全市已建成换电站6座,各类充电桩14206个,其中公用桩4111个、自用+专用充电桩10095个,新能源汽车与充电桩比例达2.2:1,实现了充电站“县县全覆盖”、充电桩“乡乡全覆盖”,充电网络基本实现从“补短板”到“全覆盖”的升级。
“结合我市新能源汽车发展情况,力争到2027年末,全市建成换电站21座、公用桩7058个、PG电子平台自用及专用充电桩15000个,在主要城区形成半径不大于2公里的充换电服务圈,县城和乡镇重点区域充换电基础设施全覆盖,普通国省干线公路和农村公路形成基本覆盖。”市发展改革委能源局局长钱向军说。
从“喝上水”到“喝好水”,从“找桩难”到“便捷充”,池州民生工程的双推进,不仅夯实了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硬件基础,更让绿色发展理念融入百姓生活,切实提升着池州百姓的幸福感。
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:皖B2-20080023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:-2010年度全省广告发布诚信单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