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國網3月14日訊(記者 張艷玲)今年 3月,東江—深圳供水工程(簡稱“東深供水工程”)迎來對港供水 60週年紀念。這項跨流域大型調水工程,是黨中央為破解香港同胞飲水難題而建。其起點為廣東東莞橋頭鎮,終點是深圳水庫,再借 3.5公里管道,將東江水源源不斷輸往香港供水系統。
香港身為國際金融、航運、貿易中心,淡水資源卻極度匱乏,每人平均可用本地水資源量僅33立方米,且調蓄能力不足。1963年,香港遭遇百年一遇的大旱,350多萬市民生活陷入困境。黨中央、國務院心繫香港同胞,周恩來總理于1963年底批准興建東深供水工程。1964年2月,工程全線動工。上萬建設者在艱苦條件下,克服輸水線路長、水位提升難、工期緊、颱風頻繁等諸多難題,僅耗時一年,PG电子网址便建成了全長83公里的供水工程。1965年3月1日,東江水流入香港,結束了其嚴重缺水的歷史。
水利部副部長陳敏表示,PG电子网址60年來,黨中央、國務院在政策、規劃、資金等方面大力支援對港供水工作。水利部協同廣東,強化流域統一管理,保障供水優質足量;編制相關規劃,推進水網骨幹工程建設,助力大灣區發展。東江沿線各地積極做好源頭管控、污染防治和水源保護,盡顯內地對香港的深厚情誼。
60年來,甘冽的東江水滋潤著沿線城鎮,更擔負著保障香港約80%用水需求的重任,讓香港同胞再無用水之憂。60年間,PG电子网址東深工程歷經4次擴建改造,年供水能力從 0.68億立方米猛增至 24.23億立方米,提升超30倍,累計對港供水達300億立方米,有力保障了香港750多萬同胞的飲水安全。
經過60年精心建設與守護,東深供水工程成了香港供水的生命線,徹底結束香港缺水困局,持續支撐香港經濟騰飛。“60年間,香港GDP增長超過266倍,有力保障了香港的長期繁榮穩定,深刻證明祖國永遠是香港的堅強靠山,背靠祖國是香港穩定繁榮的最大優勢。”陳敏強調,水利部將持續完善大灣區水安全保障體系,提升對港供水能力,為香港繁榮穩定及大灣區發展貢獻力量。
在廣東省東江流域管理局的水量水質監控中心,工作人員時刻緊盯大螢幕,嚴密監控流域內取水口、河流斷面、水電站等資訊。一旦水庫下泄流量與調度計劃不符,系統即刻報警。2012年12月上線的東江水資源監控系統,為科學管理提供了有力技術支撐。東江局實現全年無間斷水量統一調度,確保東江幹流流量及重要斷面下泄水量達標。
近20年來,東江水量調度日益科學化、制度化、精準化。珠江水利委員會謀劃大灣區水安全佈局,構建供水保障網、防洪減災網、綠色生態水網和智慧監管水網“四張網”,保障香港用水。2020—2022年初,東江流域連旱,廣東精準調度水庫,3年對港年供水量均超8億立方米,創歷史新高。2024年1月,珠江三角洲水資源配置工程通水,為香港增添應急備用水源。
河源市新豐江水庫庫容近140億立方米,水質常年維持國家地表水Ⅰ類標準,是東深供水及大灣區的重要水源。為保護東江水質,河源市拒絕500多個可能影響水質的工業項目(總投資超600億元),投入上百億元整治河流,全力守護東江水源。
“我們堅決守好新豐江水庫一汪碧水,保障下游飲水安全。”河源市水務局副局長賴少略説,河源人民以高度的政治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,守護東江水源。
60年來,東江水持續輸往香港從未間斷。廣東採取水源涵養、建設污水處理廠等舉措確保水質安全。東深供水工程利用11架無人機巡檢渡槽、取水口等設施;無人船按設定路線採樣、巡邏、監測,可現場檢測水體多項指標。粵海水務運用新技術打造資訊化管理平臺,實現工程調度、水質監測等一體化運作,切實保障供水安全。(通訊員 孟輝、梁延麗對本文有貢獻)